网站首页| 师大主页|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师资队伍

刘益春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8-23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2年12月

职 称 教授 单 位 物理学院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办公电话 ****9168

传 真
E-mail ycliu@nenu.edu.cn
个人情况综述




  刘益春,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届吉林省杰青,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物理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第12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数理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发光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清洁能源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春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发光学报》副主编,《物理实验》杂志副主编。


学习工作简历



  1981—1985: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1988: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现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1992—1995: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与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995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4—1995.8: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物理系从事非晶态材料的合作研究。博士论文获横山明聪奖。
  1996—1998:吉林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纳米电子学的研究工作。
  1998年晋升为教授。
  1996.4—1997.8:日本九州大学先端科学技术共同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0—2003: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
  2004.1—2012.4: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2.4—现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2021.11.18 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学工作



  多年来主要从事本科生“固体物理”,研究生“固体光学性质”,“固体物理”,“固体物理与化学”,“半导体物理”的教学。

主要科研方向



研究主要集中在:
  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低维体系材料与物性;存储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学效应与应用;光电转化材料与器件;新型导电材料与物性等。

主要科研项目



目前主持在研课题3项:
  1. “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优化和新材料新结构探索(一)”,国家科技部,221万元,2012-12—2013-12
  2. “石墨片及其复合体系的电子结构调制与功能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90.0万元,2009-01—2012-12
  3. “基于金属氧化物/贵金属复合纳米晶中贵金属等离子体吸收的光存储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36万元,2010-01—2012-12

完成课题情况:
  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课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等课题12项。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低维体系材料与物性、存储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学效应与应用、光电转化材料与器件及新型导电材料与物性等研究。针对这些研究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基本问题,开展了一些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发明了热氧化Zn3N2单晶薄膜制备p型ZnO的方法,成功制备出p型ZnO薄膜,该方法已被国际公认为制备p-ZnO的方法之一;研究在不同光辐照和变温条件下p-ZnO材料的稳定性问题;利用微腔的光增益效应和纳米结构的量子限制效应,获得了在高温下(560°C)仍具有高效紫外发射的纳米薄片材料,深入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与高压相变行为,为进一步研制高温光电子器件奠定了基础。
  通过在p-GaN/n-ZnO异质结中引入i-ZnO层, 构造p-GaN/i-ZnO/n-ZnO新型结构,成功研制出室温近紫外发射的ZnO薄膜异质结和纳米结构紫外发光二极管,通过金属等离子体增强获得不同纳米结构紫外发光器件。
  在ZnO纳米晶/Au核壳结构研究中, 提出并实现了利用ZnO纳米晶中电-声子相互作用强, 在共振共振激发下会形成多声子拉曼线并用其作为指纹特征标识生物分子,实现了高灵敏度生物分子检测; 通过在该核壳结构中,引入超顺磁Fe3O4纳米粒子,实现了磁场诱导下的快速高灵敏检测。
  提出并实现了利用不同尺度纳米银表面等离子体在近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波段的宽光谱吸收,实现高密度频域光谱烧孔,在Ag/TiO2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中实现了全息光谱烧孔和高密度存储;在偶氮掺杂聚合物薄膜材料中实现了在一个光斑内存储五幅全息图像的工作。
  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 Phys. Rev.B., J.Chem.Phys., J.Phys.Chem.,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论文他引3800余次, 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10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发明人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五年代表性论文(2005- ):
(* corresponding author)

1. Chen S J, Liu Y C*, Shao C L, et al.,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uniform ZnO nanosheets”, Adv. Mater. 17 (2005) 586.

2. Ma J G, Liu Y C*, Shao C L, et al., “Formation and luminescence of ZnO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MgO films”, Phys. Rev. B 71 (2005) 125430.

3. Xu H Y, Liu Y C*, Mu R, Shao C L, et al., “F-doping effects on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crystalline films”, Appl. Phys. Lett. 86 (2005) 123107.

4. Sui X M, Shao C L, Liu Y C*, et al., “White-light emission of polyvinyl alcohol/ZnO hybrid nano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Appl. Phys. Letts. 87 (2005) 113115.

5. Xu H Y, Liu Y C*, Xu C S, et al.,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Mn, N)-codoped Zn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reactive magnetron cosputtering”, Appl. Phys. Lett. 88 (2006) 242502.

6. Chen S J, Liu Y C*, Shao C L, et al., “Photoluminescence study of ZnO nanotubes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 Appl. Phys. Lett. 88 (2006) 133127.

7. Tong Y H, Liu Y C*, Shao C L, et al.,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tower bundles”, Appl. Phys. Lett. 88 (2006) 123111.

8. Xiao ZY, Liu YC*, Mu R, et al., “Stability of p-type conductivity in nitrogen-doped ZnO thin film”, Appl. Phys. Lett. 92 (2008) 052106

9. Qiao Q, Zhang XT, Lu ZF, Liu Y C*, et al., “Formation of holographic fringes on photochromic Ag/TiO2 nanocomposite films”, Appl. Phys. Lett. 94(2009) 074104

10. Li XH, Xu HY*, Zhang XT, Liu YC*, et al., “Local chemical states and thermal stabilities of nitrogen dopants in ZnO film studied by temperature-dependent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ppl. Phys. Lett., 95(2009) 191903

11. X. Hong, X.Y. Chu, P. Zou, Y.C. Liu*, G.L. Yang, “Magnetic-field-assisted rapid ultrasensitive immunoassays using Fe3O4/ZnO/Au nanorices as Raman probes”,Biosens. Bioelectron. 26 (2010) 918

12. C.Y. Liu, H.Y. Xu*, J.G. Ma, X.H. Li, X.T. Zhang, Y.C. Liu*, R. Mu, “Electrically pumped near-ultraviolet lasing from ZnO/MgO core/shell nanowires”,Appl. Phys. Lett. 99 (2011) 063115

13. Z.Q. Wang, H.Y. Xu*, X.H. Li, X.T. Zhang, Y. X. Liu, Y. C. Liu* “Flexib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Device Based on Amorphous InGaZnO Film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Endurance”,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32(2011) 1442-1444

14. Z.Q. Wang, H.Y. Xu*, X.H. Li, H. Yu, Y.C. Liu*, X.J. Zhu, “Synaptic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Achieved Using Oxygen Ion Migration/Diffusion in an Amorphous InGaZnO Memristor” Adv. Funct. Mater., 22(2012)2759-2765




获奖信息



  1999年教育部优秀教师基金;
  1999年入选首届吉林省杰出青年研究计划;
  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共同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和奖章;
  2001年度获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2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
  2005年获吉林省高级专家;
  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第一获奖人
  2009年,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教育部,第二获奖人
  2010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